玉米蛇宠物饲养询证指南

上一章节

《爬行动物的认知能力》

丰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sg26_qN8w】【】指出了合理的定义

【】【https://reptilesandresearch.org/should-we-be-giving-all-reptiles-enrichment/ 未处理】【】

冬青的守宫5方面

Lori Torrini的丰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Gnah59Gt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qjqaIJEE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qjqaIJEE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UX6y0zxv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v5KJ_ik4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grCT5bPI

【】【https://reptilesandresearch.org/articles/enrichment-vs-enriched-whats-the-difference】【】

什么是丰容

丰容是在双向、连续的福利水平评价模型中,对已满足基本、经达到中性状态的情况,丰容是进一步走向正面福利水平的重要一环。

丰容应该通过增加动物做出多样行为的机会,促使动物努力认知所处环境,促使动物表现出多样的物种特定行为。

【丰容不止体现在装饰物上,在各种动物需求方面都可以有丰容措施】

【丰容的定义】

冬青动物志

【动物丰容】5分钟快速理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r421b74F/

瓦泥小守宫分享的动物园宣传板

img_74.png

什么不是丰容

不是“让栖地里丰富”就叫丰容。丰容物必须能让动物展现物种特定行为,设计丰容物时应该考虑你想满足动物的什么需求,不能瞎放。当然,你完全实施仅为人类的感官服务的设计,比如摆放仅为美观的装饰物,但不要以“这是丰容,是为了动物”的名义来做这件事,否则容易遗漏真实的动物需求。

丰容的意义

丰容贵在改变

丰容应该保持新颖,贵在改变。一成不变的丰容措施将很快损失丰容度。

【Hernadez-Divers,稍微改变栖地布置就可能促进探索行为.pdf】

丰容不足的行为学体现

从小丰容的重要性

【Sinclair的球蟒演讲】

丰容措施

蛇的长期行为状态

除了当下的行为,蛇日常行为的统计能体现蛇的整体状态。

身体位置和躲避状态

  • 舒展:

  • 部分蜷缩:

  • 紧密蜷缩:

  • 爬高:玉米蛇有攀爬并舒展全身的需求

  • 挖土:玉米蛇有挖掘需求,可以挖掘隧道,可以全身没入土下,并且可以在土下长时间休息。

除了蜕皮、刚吃饭、冬眠等特殊时期外,玉米蛇的活动量可以相当大。如果玉米蛇经常一动不动(需要装了红外摄像头判断、包括晚上关灯后的时间也长期一动不动)的话,应警惕是否出了什么问题。

  • 贴墙:除头以外的大部分身体延地面贴着墙

  • 躲避中完全隐蔽

  • 躲避中隐蔽但露头观察

  • 躲避中隐蔽但露出较多身体

  • 在外活动

  • 挤在墙角或其他非隐蔽的狭小位置

  • 于非躲避的隐蔽处休息(如吊床、遮蔽物的阴影处)

  • 晒灯:在开阔地晒灯一般是一种正常行为,而且表现出对栖地状态有安全感。变温动物有体内感染时,有时会寻找更高温度的环境提高体温、促进免疫系统工作(与人的发烧原理一致),不过仅凭晒灯一个行为不应该视为疾病征兆。

长时间的完全隐蔽、几乎完全不出来说明环境还是有一些问题;身体在躲避里但是露个头往外看是很常见的行为;能放心的在外面活动、晒灯是环境合适的一种表现;长时间挤在角落里是对环境有强烈不满,希望尽可能远离某种因素;如果环境合适、有足够的视觉隔障,有时能见到蛇直接在外面睡觉,这是环境较好、使蛇有安全感的体现。

【】【圈养导致的心里和行为限制可能导致动物持续、频繁的尝试逃跑,或导致刻板行为(将在另一章节集中举例蛇类的刻板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自残损伤(如球蟒常见的吻鳞损伤)。蛇无法理解“透明物体”的概念,因而常见蛇尝试通过顶撞玻璃找到出口。在某些物种中会导致异食行为,例如导致龟鳖类的食粪。(Mader, 2019 IV 】【】

【】【有些压力因素很明显,比如蛇嘶嘶你、呈卷曲状态、喷气鼓肚皮/扁颈、咬人、摇尾、应激排便、喷臭腺液、吐食、装死等等。但并不是所有压力因素都容易识别。例如不合理的共栖关系导致的一条比另一条长的慢,有的动物在受压时会找到寒冷的区域尝试降低身体消耗,或异常长时间的泡澡、晒太阳。(Mader, 2019 IV 】【】

【】【识别爬行动物的疼痛并不容易,可能包括flinching,肌肉收缩,躲避特定刺激的动作和咬人。长期的疼痛可能体现于拒食,嗜睡,和体重减轻。(Mader, 2019 IV 】【】

刻板行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_2A-aUQL4&lc=Ugy2HfvURAwvVh27tm14AaABAg.A1viA1gJ6zeA1vjfu1P8hq

I've heard that glass surfing is a type of stereotypie behavior that occurs in enclosures that's too small or poorly enriched. Is there a behavioral criteria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I want to poop outside" vs. "This prison is too small and I'm getting crazy"?

@ReptilesandResearch

This is the nuance of reptile keeping, if it’s goal oriented it’s not stereotypical, it’s only stereotypical if nothing resolves it because it’s engrained behaviour they now find reinforcing

】【】

【】【Warwick2020, 生物语境下的爬行动物福利,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pdf】【】 【】【Warwick2023, 很好 Health and Welfare of Captive Reptiles.pdf】【】

冬青视频:《今儿有爬店营业 不来逛逛》(05:43) :刻板行为是丰容不足造成的心理问题,对爬行类健康的影响少

【】【https://reptilesandresearch.org/reptilestereotypicalbehaviourwelfare/】【】

Hollandt, 2021   IV 

刻板行为的简介

许多被圈养的野生动物会表现出刻板行为。刻板行为是一类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意义和目的的某种行为或运动模式,一般在不适当的饲养条件下出现。因此,刻板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动物福利受到损害的标志,代表着动物正遭受极大的痛苦、或者过去曾经历过创伤。

正如那些几乎只在圈养状态下被观察到的情况:动物有强烈的动机去表现某种行为,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环境,行为被抑制、无法正常表达;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刺激可以触发行为意愿,并以不同的强度展现出来;然而最终,由于人工环境条件的不足,起到“释放需求”作用的行为不能正常进行。     

这种矛盾引出了一种应对策略,通过该策略,动物会寻求其他可能性来应对当下这种既不能避免也无法改变的消极情况;相关行动往往以攻击性行为开始,根据动物种类的不同,它们表现出的攻击性有强有弱。如果情况不能被攻击性行为所改善,那动物就会产生受剥夺感;如果环境还是继续保持不变,那这些刺激就会导致无目的无意义的行为;长此以往,这些行为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最终成为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重定向行为redirected action,即作用于不适当的对象的行为(例如,一只雄龟可能会试图与一只鞋交配);另一类是所谓的真空活动vacuum activity,即行为并不指向任何特定事物(例如,反复踱步/走动,或如本研究中所指,爬行动物会来回爬行)。基于行为的两功能之一,这种来回走动或爬行的刻板行为可能代表着动物的逃跑企图或搜索/探索行为(如为了食物、配偶或其他资源);企图逃跑,本质上是一种对不适的感知和觉醒,意味着动物福利受到了损害、动物幸福感下降。

因此,饲养环境的设计,应始终允许动物表达其全部自然行为并能应对所有出现的挑战。此外,丰富的环境条件(丰容)可以唤起动物的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动物幸福感,有助于解决它们的异常行为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考虑动物福利的前提下,对两种球蟒饲养方式--爬柜,陆族箱(饲养箱)--进行科学的比较性评估。

作者:冬青动物志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1916639/ 出处:bilibili

(Melfi, 2013 IV 

刻板行为指的是动物做出重复的、无目标的、无实际功能的动作。刻板行为几乎只在圈养动物中出现,野外动物几乎没有刻板行为。动物做出刻板行为是动物在现在或此前的福利受损的体现。

出现刻板行为的本质原因都是圈养环境无法充分满足动物需求,动物出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有进行某项行为的欲望,但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无法进行相应行为,所以这种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而无法释放,这种需求和环境的冲突产生了补偿性行为,动物会寻求替代行为来缓解需求无法满足导致的沮丧和不满。

这些替代行为一开始通常体现为某种攻击性行为。如果攻击性行为受挫(环境没有改善),会因为某些刺激发展为一些为无目标、无意义的重复动作;这些重复动作变得越来越频繁的时候就形成了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有两种。一种是改向行为(redirected action),即在缺乏动作对象时对并不适宜的对象进行相应动作,比如有交配需求的雄龟对着皮鞋交配。另一种是真空行为(vacuum activity),即不依赖任何对象进行动作,比如动物园老虎转圈走路,这种转圈走路的初衷可能是觅食或逃跑,但因尝试后受挫,发展为刻板行为。

动物的圈养环境应该使得动物可以表达物种特定行为,并具有自己解决可能问题的选项。同时应该提供丰容设施,以促进正面福利。

下面是几类蛇的典型刻板行为

顶墙、擦玻璃、清垫材

“顶墙”(包括顶玻璃、顶天花板)指蛇在环境的边缘爬行、同时用吻部去顶侧壁或天花板等障碍物的行为,可能只是轻轻地触碰,也可能是会用力到吻部都暂时变形的程度。“擦玻璃”英文叫 glass surfing,体现为反复、长时间的贴着垂直面玻璃游走。“清垫材”是擦玻璃的水平方向版本。

下方视频中的侏儒蟒的行为非常典型,展现了类似刻板行为的典型流程:首先用吻部点触想出去的地方,然后用力顶,如果面前顶不动,就爬高继续找。此时如果栖地不够高(比如只到视频中金属横杆的高度),蛇就可以持续朝箱顶发力,导致吻部损伤。如果箱子够高,蛇爬高之后就无法发力,这样减少了因顶墙而损伤吻部的可能(虽然该行为仍然是不正常的),蛇爬高了以后撑不住,就会弯曲下来,倚靠在玻璃接缝处继续探索。反复如此爬累了就会在玻璃前面休息,甚至直接在玻璃前面睡着(冬青-Cyan, 2021 III :




下面的黄水蚺也展现了异常行为的典型流程:点墙角、拔高、摔在玻璃前面休息(冬青-Cyan, 2021 III :




对于光源在地板下面的情况,蛇可能不在垂直面上“擦玻璃”,而是改到水平面上擦。体现为蛇把光源方向上的垫材都推光了。下面是玉米蛇因为丰容不足在地下有光方向刨开垫材寻找出口(冬青-Cyan, 2021 III :




这是另一条玉米蛇因为丰容不足在地下有光方向刨开垫材寻找出口(冬青-Cyan, 2021 III :

这些行为是最常见的动物焦虑的体现,应尽可能通过调整环境来改善,不应该当“有趣的行为”看。

严重的类似刻板行为会导致吻部附近的鳞片、皮肤状态异常。如下左图体现了蚺因为长期顶墙造成的吻部肿胀坏死(去国内动物园的时候看一看有多少蛇类的鼻子有类似问题),右侧是外科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后的状态,可见创伤极深。

下图是厦门中非世野野生动物园的缅甸蟒,其因饲养条件极差,导致刻板行为而顶坏鼻子(另外注意到有卡皮问题)(冬青-cyan, 2022 III :

这些现象是蛇要找出口、想要逃离栖地。造成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冬青-Cyan, 2021 III :

  • 温湿度、光照情况不适宜;
  • 攀爬物不足:有攀爬天性的蛇(玉米蛇属于地栖和半树栖蛇,有攀爬习性)在缺乏攀爬物丰容时,因为找不到可攀爬的地方,导致只能反复延爬箱一角拔高。
  • 视觉隔障不足,动物过于暴露;
  • 太饿

造成蛇顶墙擦玻璃行为的除了蛇有逃走的意愿之外,还有两个辅助条件(冬青-Cyan, 2021 III :

  • 蛇不能理解“透明隔障”的概念,使得蛇希望穿过玻璃走出去;
  • “外界某方向有强光”,使蛇认为有光的方向是出口。蛇本来“均匀用力”,结果变成可能朝一个方向努力。

这种行为在居住条件欠佳的栖地种极为常见,而且不分物种广泛存在。下面列举一些非常类似的行为模式:

下面的视频是某种鼠蛇因为丰容不足而在强光方向寻找出口(冬青-Cyan, 2021 III :




下面视频中的蚺因为攀爬需求未被满足而在玻璃角上拔高(冬青-Cyan, 2021 III :




下方的球蟒在栖地中长时间的展现出一样的刻板行为(Sinclair, 2023 III ,或许因为栖地大小和攀爬空间不够II




下方的球蟒因攀爬需求未被满足、爬玻璃爬累了之后摔在玻璃缝上休息(冬青-Cyan, 2021 III :




下方的哥伦比亚红尾蚺由于攀爬物不足体现出在玻璃缝上休息的异常状态(冬青-Cyan, 2021 III :




下方的另一条哥伦比亚红尾蚺在低丰容场景下体现出在玻璃缝上休息的异常状态(冬青-Cyan, 2021 III :





几乎一样的行为模式在蛇以外的爬宠上也有体现。

比如下面几个视频是不同丰容状态下的变色龙行为。在第一个视频中,变色龙因为缺乏遮蔽物、无法满足隐蔽需求,而出现在玻璃缝上焦虑的Glass Surfing的行为(冬青-Cyan, 2021 III :




第二个视频中有一些遮蔽物,但遮蔽物(相比动物大小)不够大,无法充分遮蔽,导致变色龙焦虑的Glass Surfing行为(冬青-Cyan, 2021 III :




而第三个视频中环境丰容度就高得多,变色龙体现出正常的隐蔽于树叶间的行为(冬青-Cyan, 2021 III :




挤墙角

身体尽可能挤在某个墙角,以至于有一部分身体立了起来,沿着墙角向上排列。长时间立墙角说明蛇对当前环境极为不适,希望尽可能远离当前环境但无处可逃,经常是光、热等条件不合适造成的。

虽然挤墙角也是对着墙角使劲,但与前述行为不同的是较长时间呈一个姿势不动,并且常有部分身体(而不是头部)沿着墙角向上摆放。这通常不只是缺乏丰容、攀爬物等“进阶问题”,而是基础环境严重不适的体现。诸如挤在远离热灯的角落即很可能是温度实在太高,蛇实在是受不了。必须立即纠正环境问题。

下面的太平洋地蟒即因为光热条件不适宜而挤在远端角落(冬青-Cyan, 2021 III :




不是刻板行为的情况

【】【不是刻板行为的情况: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G4y1F7vR?spm_id_from=333.880.my_history.page.click】【】

需要注意前面的刻板行为判断需要“长时间”、“反复”的条件,并不是只要在玻璃前面探索就是刻板行为。区分“对玻璃外面好奇”和“必须要出去”。在玻璃前短暂探索后还会继续探索其他区域的丰容物,没有盯着一个角落、或对着某一点反复作动,并且不是把擦玻璃作为每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就不是刻板行为。

如下面的带纹斐济鬣蜥短暂的来玻璃前探索、或者响应箱外的事件来玻璃前面转的,并不是刻板行为(冬青-Cyan, 2021 III :




下方的黑喉巨蜥年纪还小,不知道玻璃是怎么回事,短暂的在玻璃前面探索,这不是刻板行为(冬青-Cyan, 2021 III :




下面的例子中前半部分平原巨蜥把玻璃边沿当作攀爬空间使用、中间回到丰容物中探索、后半部分看到了玻璃外面的拍摄者,这虽然也是在玻璃前面走来走去、还有挠玻璃的行为,但这不是刻板行为。注意它们并且玩累了之后会在”正常的地方“休息,如丰容物下方或者躲避处,而不是直接觉得玻璃前面就是爬箱里“最不差”的地方,在玻璃前面就睡着了(冬青-Cyan, 2021 III :




谣言:蛇不运动,所以不用丰容

经常有人说:“我的蛇在抽屉里/人渣盒里也天天不动,换了大的也没用”。这搞反了因果关系。如果蛇从小就生活在缺乏足够空间、缺乏丰容、无法攀爬的空间中,经年累月导致蛇的习得性无助、同时也缺乏外界感官刺激而缺乏大脑锻炼,导致蛇缺乏探索行为。用抽屉养蛇本来就是蛇不活动的原因,用此论证欠丰容环境的合理性是循环论证 IV

正确的思路是看看养在造景缸里的蛇是不是有探索行为 IV,如果造景缸里的蛇普遍都有,你养在抽屉里的蛇普遍都没有,这说明什么?

另一方面可能是疏于观察。玉米蛇在圈养环境下常在夜间活动,关灯后的活动你看不到。所以非常推荐安装一个摄像头。发布在聚氨酯毛的咩咩频道中的许多早期监控视频说明玉米蛇一晚上能上天下地转四五个小时,绝不是不愿意活动 II

实际上有充分证据表明环境丰容对圈养爬行动物有正面影响,比如Burman等人的文章是个验证丰容对动物行为影响的典型案例,下面详细解释(Burman, 2021 IV :

实验中使用了15条救助来的玉米蛇,体重110 – 375 g,每周喂食一次,每天上手2~5分钟,爬箱尺寸83 × 35 × 39 cm,每天光照12 h,温度22~31 °C。爬箱布置的对照如下图所示。

无丰容环境:

  • 一个小水碗
  • 一个仿岩躲避
  • 报纸垫材

有丰容环境:

  • 一个可以泡澡的水碗
  • 一个仿岩躲避
  • 一个树枝攀爬物
  • 一个插有攀爬棒的洞洞板
  • 白杨木屑垫材
  • 悬挂在高处的椰子壳躲避
  • 一个有湿苔藓和土的湿躲避,可以满足湿度和挖掘需求

作者发现,相比于欠丰容的爬箱,有丰容的蛇有显著更多的时间:

  • 呆在明处、不躲藏 (p < 0.001) (为什么“我家蛇天天躲窝里看不见它”)
  • 在走动 (p = 0.001)(为什么“我家蛇天天一动不动”)
  • 呈舒展姿态 (p < 0.001)
  • 呆在垫材上面(而不是窝在报纸下面)(p < 0.001)
  • 在引入新的丰容物时有探索行为

把欠缺丰容的爬箱和有丰容的爬箱连接起来,让已经经历过两种爬箱的蛇自由选择,在一段时间后统计蛇位于不同爬箱的时间。研究发现蛇有82.5 ± 5.9%的时间选择了有丰容的爬箱。说明蛇对爬箱的丰容度是有主观倾向的。

这篇论文说明“蛇在爬箱里躲着不动”并不是不提供丰容的理由,反而躲着不动是缺乏丰容的结果。并且驳斥了下面将要说的“蛇智商不够,并不能意识到丰容成度”的传统说法 IV

他们发现,有选择时,玉米蛇会使用丰容物,且丰容环境中的蛇展现的行为体现出使用丰容物改善了动物福利。丰容并不导致焦虑,相反,当给予选择时,蛇表现出对丰富环境的强烈偏好。这些发现表明,为圈养环境提供环境复杂性对圈养玉米蛇的行为和福利有益。因此,我们建议在圈养蛇时丰容 IV


在另一篇文章中 (Rose, 2014  IV 作者报道了三组学生实验。作者将两组各两只少年玉米蛇分别饲养于有攀爬物的蛇箱中和欠丰容的蛇箱中(如下图),

实验发现丰容程度较低的栖地中,玉米蛇大部分时间在躲避;丰容度较高的蛇则经常可以被看见,还会在不同躲藏位置之间变换地点。这不但满足了蛇在感到安全的前提下选择不同微环境的需求,还使得人能更好的观察到蛇的活动,增加饲养乐趣,避免“养成块石头”。

谣言:宠物蛇特殊

常有人说:多代繁育的宠物蛇和野蛇不同,已经习惯了生活在盒子里,不需要大环境/丰容/自然垫材。

实际上人工饲养的性格确实更“温顺”,也更能耐受较差的丰容条件,但空间和丰容并没有明显改变。

没有经验不要买野蛇。

不要参考国内动物园,不要参考宠物店(包括国外的宠物店)。

但许多动物行为学实验都说明正确丰容下的爬宠展现出更“正常”的行为。 (Burman, 2021 IV ,(Hollandt, 2021   IV 

可以观察到异常行为

任何你能买到的爬行类都有探索行为,丰容就是给它们这个机会。尤其考虑到一般饲养着并不能通过合理互动进行行为丰容,也不做取食难度的丰容,只能定期改变丰容环境布局。否则再好的丰容也会腻。(冬青-Cyan, 2021 III 

谣言:蛇的洞穴里就很秃,用塑料盒正合适

常有人说:“蛇喜欢躲在阴暗狭窄的地方,蛇更喜欢抽屉/人渣盒黑暗狭窄的穴居环境。”这逻辑很扯淡,等同于:“看你天天躺卧室床上,你在监狱单身牢房待一辈子一定很舒适。”

因为球蟒“团球”的习性,对球蟒的这个误解比对玉米蛇还要普遍,许多人觉得球蟒在栖地里就应该一动不动、就应该只给个抽屉。但下面的严谨对照试验证明连球蟒都能充分用得上丰容物和栖地空间,而且立竿见影。

Hollandt等人用球蟒直接对比了蛇柜(抽屉)和爬箱里蛇的不同行为(Hollandt, 2021   IV :

作者用一批35条球蟒做对照试验:

  • 首先把蛇养在抽屉里。抽屉里有:
    • 躲避
    • 小水碗
    • 没有单独照明(用透入的屋内灯光照明)
    • 尺寸 70 × 40 × 16 cm
  • 在抽屉里养两个月后,把蛇转移到爬箱里,爬箱大小与蛇身长相关。爬箱包配备:
    • 垫材:soil (60%), sand (20%), bark mulch (15%), and loam powder (5%)。前半部分垫材厚度10 cm,后半部分35 cm。(不要觉得三五厘米垫材就够用,让铺十厘米垫材并不过分)
    • 躲避
    • 攀爬物
    • 能泡澡的水盆
    • 接近紫外光灯的晒台
    • 活植
    • 可见光和紫外线灯
    • 尺寸 100-150 × 50-80 × 50-80 cm,取决于蛇的身长。

Hollandt等人用球蟒直接对比了蛇柜(抽屉)和爬箱里蛇的不同行为。

文章用的行为指征有:

  • 运动爬行:
    • 向前爬动:包括横向移动(lateral undulation)、直线运动(retilinear locomotion)和两者的组合;
    • 向后爬动:指的是身体局部或整体的运动;由于鳞片构造的原因,真正的”向后爬行“对蛇来说是不存在的,所以这种运动其实是依靠抬起部分或全部身体来进行的一种推挤运动;
    • 上身抬起
    • 爬高
    • 挖土
    • 仅头部运动
    • 探索摄像机:是指蛇靠近摄像机,用嘴触碰或用舌头探查/嗅闻的行为。
  • 舒适行为:
    • 晒太阳
    • 泡澡
    • 躲避里休息
    • 在躲避外面休息:能很好地体现出蛇的舒适程度,因为与“藏在躲避内”相反,在躲避外休息体现出蛇对环境的安全感。
  • 防御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防御行为是一连串的系列行为。比如蟒蛇把身体前半部分摆成S形,还可能会发出明显的嘶嘶声;“防御性击咬”包括闭嘴咬和张嘴咬两种情况。
  • 喝水
  • 打哈欠:常常出现在进食后,但也可能在其他时间自行发生;
  • 顶墙擦玻璃:蛇在环境的边缘爬行、同时用吻部去顶侧壁或天花板等障碍物(Pushing the mouth against a barrier)的行为,可能只是轻轻地触碰,也可能是会用力到吻部都暂时变形的程度;
  • “摇摆wobbling”和“观星stargazing”:不正常行为,大多出现在某些颜色变异(如蜘蛛)中,或随着疾病而产生(如沙状病毒Arenavirus感染);指的是一种无方向感的震颤,身体螺旋状扭结,或仰着、靠背部爬行。这些动作往往会被外界刺激所激发,比如喂食前后。

研究发现两种环境中蛇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p < 0.05):

  • 在爬箱中,蟒蛇才能表达出晒太阳、攀爬、钻洞和洗浴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都是有时间依赖的,集中在白天发生
  • 刻板行为几乎只在架式系统中出现。

实验中发现,相比于抽屉中的蛇,住在爬箱里的蛇体现出显著更多的下列行为:

  • 向前爬行(15% vs 7%)、上身抬起、挖土打洞(1% vs 0%,蛇柜种无法挖土打洞)、在躲避外呈伸展状态(18% vs 14%)
    • 爬箱可以展现更多自然的物种行为,爬行和伸展状态说明蛇在有丰容的爬箱中更为放松、更不紧张
  • 攀爬(7% vs 0%,蛇柜中无法攀爬)
    • 这展现出“球蟒是地栖蛇、所以球蟒不用爬高”的理论是错误的。
  • 晒灯(9% vs 0%,爬柜没法装晒灯),在爬箱中的蛇会每天晒灯144 ± 13分钟。
    • 这展现出球蟒会主动追求UVB,结合其他证据(如照射UVB产生的血清学变化),表明应该为球蟒提供UVB。
    • 白化球蟒的晒灯行为远少于原色球蟒,约为10 ± 3分钟。
    • 蛇去有UVB的晒点的时间高于无UVB的晒点,说明蛇可以感知UVB带来的舒适性,不只是追求光照和温度】
  • 泡澡(爬柜无法泡澡)体现出泡澡是球蟒的自然行为,最然不常出现,但仍然应该提供相应条件。
    • 体现出泡澡是球蟒的自然行为,最然不常出现,但仍然应该提供相应条件。

而蛇柜中的蛇下列行为显著更多:

  • 探索摄像头:这体现出在丰容缺乏的环境中,球蟒会把任何好玩的东西当作丰容物,使劲玩,进一步体现出球蟒对丰容的需求。 behavior
  • 在躲避里窝着(53% vs 33%)
  • 表现出顶缸擦玻璃等刻板行为(11% vs <1%)
    • 爬柜中表现出顶缸、擦玻璃、贴边爬行、顶通风口行为的蛇移入爬箱后都不再体现类似行为。

虽然球蟒确实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但爬柜中的休息时间比爬箱中多(80% vs 64%),而且球蟒在爬箱中更多以伸展的方式休息。

老的书籍中(如Kevin McCurley的2011年的书)认为相比爬箱系统,蛇柜系统中的蛇更不容易拒食,且生长更快,性成熟年龄低,有助于繁殖、爬箱明亮的光线会造成压力、蛇柜还可以模拟洞穴。这些观点被本文推翻。研究没有发现养在抽屉里的蛇更容易接受食物(即不接受大爬箱会导致拒食)。文章认为虽然养在抽屉里的蛇(在喂食相同食物的情况下?)生长更快,但这是因为长在抽屉里蛇比爬箱里的蛇运动更少(7% vs 15%),所以能投入生长的能量更多。虽然养在抽屉里的蛇生长更快,但活动量少的蛇肌张力会明显更低。本文还也发现蛇会主动选择晒灯,所以光线明显没有造成压力,反而是缺失光线有问题。

谬论:缸大丰容多我就看不见蛇了,不能丰容

【】【】【】 不丰容看到的是刻板行为 不丰容更不容易看到,天天躲着不动 丰容了反而更容易看到蛇活动(聚氨酯毛的咩咩视频,自己的对照试验把丰容拿掉后就不玩了,丰容放回去马上出来玩;文献实验一样,丰容了更多实验被看到)

谬论:只要空间够,丰容不重要

“造景和丰容其实不太重要,饲养箱简单布置一下就行。最关键的还是保证活动空间足够。(就像金鱼一样,你可以造景种植物养,也可以放裸缸里养。只要水体和空间足够大,水质够好,鱼一样游得那么开心。)”

冬青-cyan:和水族不同的是,鱼可以游到任何有水的地方,因为水就是它们行动的媒介,让空间利用率极高。 而如果没有攀爬物的话,箱体里的上层空间很多两爬是利用不了的,利用率就要比鱼小太多了,所以建议配置一些攀爬物来让它们可以像鱼一样“游”到各个角落 III

【】【II: 不丰容太空旷,会导致紧张】【】

下一章节

《自然生境和饲养要素》